青岛涉海贷款增长15.47%:南京贷款市场能否借"蓝色金融"东风?

  青岛涉海贷款增长15.47%:南京贷款市场能否借"蓝色金融"东风?

  近日,青岛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数据引发关注:截至2025年6月末,当地主要银行机构涉海贷款总额达1449.06亿元,较年初增长15.47%,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海洋保险保费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15.75%,同样跑赢辖区财产险平均增速。这一数据背后,是青岛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品牌打造、机制优化等手段,全力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南京,其贷款市场是否也能从青岛的"蓝色金融"经验中汲取灵感,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青岛"蓝色金融"的三大核心举措

  一、金融产品手册:精准对接需求

  青岛金融监管局发布的《青岛市海洋金融产品手册》堪称创新之举。该手册收录33家金融机构的177项特色产品,涵盖特色贷款、蓝色债券、项目融资、海上保险等十二大品类,详细梳理了产品特色、服务对象、业务流程等关键信息,为涉海企业、科研机构提供了"一站式"金融服务指南。这种将复杂金融产品"可视化""便携化"的做法,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企业能快速匹配适合的金融工具。

  二、"蓝海金链"品牌:构建协同生态

  青岛打造的"蓝海金链"金融监管品牌,通过与多部门建立长效协同机制,联合出台支持海洋经济的指导意见,并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组织架构。例如,指导多家银行设立蓝色金融专营机构,3家及以上保险公司在青设立总部级海洋保险中心,形成"政策-机构-服务"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种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模式,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稳定的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

  三、差异化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针对海洋项目的不同阶段,青岛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服务:法人机构提供"管家式"综合服务,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大工程提供低成本中长期资金,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机构则在船舶租赁、中小企业纾困等领域发力。这种"分阶段、分类型"的精准服务,确保了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

  南京贷款市场:能否复制"蓝色金融"模式?

  青岛的成功经验为南京提供了借鉴方向。南京作为江苏省会,拥有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双重区位优势,其海洋相关产业(如船舶制造、港口物流、海洋科技)虽不及青岛突出,但近年来也在积极布局。若南京贷款市场能借鉴青岛的"蓝色金融"思路,或可在以下领域实现突破:

  1.构建本地化"金融产品库"

  南京可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梳理金融机构支持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的特色贷款、债券产品,形成类似青岛的"产业金融手册"。例如,针对南京的智能制造企业,推出专项设备融资租赁产品;为科创企业设计"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的组合贷款方案,解决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难题。

  2.打造跨部门协同平台

  青岛的"蓝海金链"模式核心在于部门联动。南京可借鉴这一思路,建立金融监管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共享重点项目信息,打破数据壁垒。例如,将南京的"4+4+1"主导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一批未来产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确保贷款资源精准投向战略性领域。

  3.推动差异化金融服务

  南京金融机构可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设计产品:对初创期企业,提供低息信用贷款、天使投资基金;对成长期企业,推出并购贷款、供应链金融;对成熟期企业,则通过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鼓励非银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在设备租赁、应收账款保理等领域发力,补充银行贷款的不足。

  质疑与思考:高速增长背后的可持续性

  尽管青岛的数据亮眼,但15.47%的涉海贷款增速是否可持续?部分观点认为,这一增长可能受益于政策推动和重点项目集中投放,未来需警惕"政策依赖症"。例如,若海洋经济项目回报率不及预期,或导致贷款不良率上升;此外,中小涉海企业是否真正享受到金融红利,仍需观察——青岛手册中的177项产品是否覆盖了长尾客户,还是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

  对于南京而言,若借鉴青岛模式,需注意两点:一是避免"为创新而创新",金融产品需真正贴合企业需求;二是平衡风险与效率,在推动贷款增长的同时,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防止盲目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

  结语:金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青岛的实践证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精准"与"协同"。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若能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借鉴"蓝色金融"的经验,优化贷款资源配置,或能在支持高端制造、科创产业等领域走出新路。当然,如何避免"照搬照抄",将青岛模式转化为南京特色,仍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未来,南京贷款市场能否借这股东风实现突破,值得期待。


关键词: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002560964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