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布局AI,南京的银行如何加速“数智化”突围?
浦发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布局AI,南京的银行如何加速“数智化”突围?
8月5日,浦发银行旗下全资子公司浦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浦银金科)在上海正式开业,标志着今年首家银行系科技子公司落地。作为浦发银行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棋子,浦银金科将聚焦AI技术应用、集团IT共享服务及境外业务创新。这一动作不仅折射出商业银行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跃迁的趋势,更让南京等二线城市的银行面临“如何跟进”的课题。南京的银行能否借势AI浪潮,在金融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浦发银行的“数智化”布局:从战略到落地
1.浦银金科的定位与使命
浦银金科注册资本10亿元,由浦发银行100%控股,其核心任务包括三方面:
集团内部赋能:构建IT共享服务中心,支持子公司智能化场景拓展;
境外市场突破:助力境外分行创新业务,结合当地需求开发差异化系统;
对公平台搭建:联合母行业务部门,打造“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浦发银行行长谢伟强调,2025年是该行“战略提升年”,数智化转型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数据显示,浦发银行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结束多年下滑趋势,其“数智化”战略被视为关键转折点。
2.行业趋势:从数字化到数智化
商业银行正加速从“数字化”向“数智化”升级,AI成为核心抓手。例如:
招商银行:提出“AI FIRST”战略,计划打造全球领先智能银行;
国有大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超1254亿元,工行、建行等已设立科技子公司;
兴业银行:2015年率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布局AI算法与大数据风控。
业内人士指出,科技子公司以灵活机制和专业团队,助力母行突破传统架构限制,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南京的银行:数智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
南京作为长三角金融重镇,拥有南京银行、紫金农商行等本土银行,其数智化进程对区域经济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南京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已展开多项探索:
1.现有布局与成果
南京银行:2024年成立“数字金融实验室”,聚焦AI客服、智能投顾等领域,推出“鑫e伴”企业手机银行,集成AI财务分析功能;
紫金农商行: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紫金云贷”平台,利用AI算法实现小微企业信用评分自动化;
政策支持:南京市政府出台《数字金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银行设立科技子公司,对AI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2.面临的挑战
技术投入压力:南京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营收仅3.2%,低于浦发银行的4.5%,AI人才储备不足;
数据孤岛问题:政府部门、企业与银行间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影响AI模型训练精度;
场景落地难度:部分AI项目停留于“试点”,如智能风控系统因误判率较高,未能大规模推广。
3.与浦发银行的差距
浦发银行通过成立科技子公司,实现“技术独立运营+母行资源协同”模式,而南京的银行多依赖外部合作,自主可控能力较弱。例如,南京银行虽推出AI客服,但核心算法仍依赖第三方供应商,迭代速度受限。
质疑与思考:数智化转型的“泡沫”与实效
1.AI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效益?
尽管银行高调布局AI,但部分项目存在“重概念、轻落地”现象。例如,某城商行曾投入数千万元开发AI营销系统,但因客户画像不精准,实际转化率提升不足5%。南京的银行需警惕“为AI而AI”的盲目跟风。
2.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
AI模型依赖大量用户数据训练,若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露。2025年,某东部城商行因客户数据泄露被罚,暴露出中小银行在数据治理上的短板。
3.区域银行的“资源瓶颈”
相比浦发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南京的银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例如,浦银金科注册资本10亿元,而南京银行科技子公司(如南银法巴消金)注册资本仅5亿元,研发预算有限。
专家建议:南京银行的突围路径
1.差异化场景聚焦
南京银行可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开发垂直领域AI应用:
制造业:与南京智能电网、集成电路企业合作,推出AI供应链金融平台;
文旅产业:利用AI分析游客消费数据,开发“文旅信用贷”产品;
乡村振兴:通过AI遥感技术评估农田产值,推出“惠农e贷”自动化审批。
2.强化“政银企”数据联动
推动与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合作,建立“金融数据实验室”,整合税务、电力、社保等数据,提升AI风控模型精度。例如,紫金农商行可借此推出“电费贷”,根据企业用电量动态调整授信额度。
3.构建“轻资产”科技生态
借鉴浦发银行“集团IT共享中心”模式,南京银行可联合本地城商行、农商行成立“金陵科技联盟”,共享AI开发平台与运维资源,降低单个机构投入成本。
4.人才“引育留”机制
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数字金融人才实训基地”,提供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同时提高科技岗位薪酬竞争力,吸引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入。
结语:南京银行的“数智化”必答题
浦发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标志着商业银行正式进入“数智化”深水区。南京的银行若想在竞争中不被甩开,需摒弃“照搬模式”,转而结合本地产业特征与政策红利,探索“小而美”的AI应用场景。未来,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技术突破与业务赋能的平衡,将成为南京银行乃至长三角区域银行的核心命题。对于南京消费者而言,数智化转型的成效或将体现在更智能的客服、更精准的信贷服务中,但这一过程仍需时间与耐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