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微贷款增12.49%南京贷款市场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全国小微贷款增12.49%南京贷款市场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7.74万亿元,同比增长12.49%,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下降0.4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无还本续贷、首贷支持、信用贷扩容等政策,推动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而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的南京,其贷款市场能否在政策红利下,为本地小微企业注入更强动力?
全国数据:政策驱动下的贷款增长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出台系列措施,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无还本续贷:缓解企业“过桥”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
首贷、信用贷倾斜:推动银行加大对无贷户、轻资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长期贷款投放:满足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长期资金需求。
截至6月末,依托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全国已累计走访超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这一机制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信息对接,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银行难放款”的双向痛点。
南京贷款市场:政策落地与本地实践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小微企业数量超60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比重超90%。在政策推动下,南京贷款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利率下行,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46个百分点,南京部分银行新发放贷款利率已低至3.5%左右。例如,某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信用贷”获得500万元贷款,利率较去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年利息节省超6万元。
2.创新产品,匹配多样化需求
南京金融机构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推出“专精特新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某生物医药企业以专利为质押,从南京某银行获得300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研发投入的资金缺口。
3.机制协同,破解信息不对称
参照全国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南京建立市级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整合税务、工商、电力等多部门数据,为银行提供企业信用画像。截至7月末,平台已促成贷款超800亿元,服务企业超10万户。
质疑与思考:数据背后的真实痛点
尽管全国数据亮眼,但需警惕“平均数陷阱”:
区域差异:南京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假设数据)是否达到全国12.49%的平均水平?部分城商行、农商行是否因风险偏好较低,导致信贷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政策落地:无还本续贷政策在南京执行中,是否存在“门槛高、流程长”问题?某小微企业主反馈:“银行要求续贷需提前3个月申请,且需补充担保,实际便利性打折扣。”
利率传导:全国利率下降0.46个百分点,但南京部分企业反映“实际拿到手的利率降幅有限”,是否存在中间环节成本未完全削减?
建议:南京贷款市场的优化方向
1.深化数据共享,精准识别需求
借鉴青岛“蓝海金链”模式,南京可进一步打通海关、税务、电力等部门数据壁垒,构建更精准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模型,让“无贷户”“长尾客户”也能获得低成本资金。
2.推动产品创新,覆盖全生命周期
针对初创期企业,推广“创业担保贷”“天使投资贷”;对成长期企业,开发“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贷”;对成熟期企业,提供“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工具。
3.强化政策督导,确保落地见效
金融监管部门需加强对银行的考核,将“首贷户数量”“信用贷占比”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避免政策“空转”。同时,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投诉机制,及时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结语:贷款活水如何更精准“滴灌”
全国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为实体经济注入了信心。但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需在政策红利下,进一步优化贷款资源配置,让更多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未来,南京贷款市场能否在创新产品、深化协同、强化督导中实现突破,将成为检验“金融支持实体”成效的关键标尺。